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15
    特约专稿
    我国消除疟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琪
    2011, 23(4):  347-349. 
    摘要 ( )   PDF (2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于2010年7月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于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消除疟疾,很多人对此充满信心,也有不少人对此心存疑虑。本文对我国当前消除疟疾工作的外部环境、机构建设和技术支撑等方面上的优势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消除疟疾的观念和认识、技术措施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国当前消除疟疾的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目前是我国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有利时机,但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同时加快技术创新和突破,才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论著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 Ⅲ 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疫情变化分析
    许静, 林丹丹, 吴晓华, 朱蓉, 汪奇志, 吕尚标, 杨国静, 韩阳清, 肖瑛, 张奕, 陈文, 熊孟涛, 林睿, 张利娟, 徐俊芳, 张世清, 汪天平, 闻礼永, 周晓农
    2011, 23(4):  350-357. 
    摘要 ( )   PDF (1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防治经验
    2001-2009年如东县肠道蠕虫病监测
    缪平
    2011, 23(4):  357. 
    摘要 ( )   PDF (18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2009年如东县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4.32%降至0.87%,呈逐年下降趋势。

    论著
    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研究 II 慢性血吸虫病健康不公平性的测量
    贾铁武, 孙乐平, 洪青标, 邓瑶, 张功华, 汪昊, 易平, 郭家钢, 周晓农
    2011, 23(4):  358-363. 
    摘要 ( )   PDF (10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慢性血吸虫病所致的健康不公平性进行测量与评价。方法 以湖区两县慢性血吸虫病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为基础数据,采用集中指数(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对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在年龄和地区间的分布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女性和男性年龄集中指数分别为0.395和0.380,男女间无明显差异;仅占人口总数30%的45岁以上各人群疾病负担均约占各自总体的近60%。当涂县和汉寿县基尼指数分别为0.666和0.451,一类村和二类村的疾病负担占各县总量的60%以上。结论 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及相关曲线直观量化了慢性血吸虫病所致的健康不公平性,45岁以上人群和二类以上流行村是病情控制的重点。

    日本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多维指标模拟效果评价体系
    万程, 刘云, 屠小明, 徐进梅, 吴海玮
    2011, 23(4):  364-369. 
    摘要 ( )   PDF (1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多维度指标对基于细胞自动机的日本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模型(SjCA)的模拟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用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流行率距离等指标对SjCA模型的模拟输出进行分析,判断其对模拟有效性评价的效果。结果 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在对模型进行优化时,最佳参数组合不同。在SjCA模型中,群体流行率距离最大(99.97%)的参数组合,其个体准确率并非最大(79.70%)。结论 多维度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深入分析以细胞自动机模型为代表的离散随机模型的模拟效果,并有望被应用于其他流行病动力学模型的评价。

    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诊断实验室现状
    冯婷, 许静, 杭德荣, 吴子松, 唐丽, 汪奇志, 喻鑫铃, 曾小军, 沈美芬, 吴成果, 元艺, 郭家钢, 周晓农
    2011, 23(4):  370-376. 
    摘要 ( )   PDF (6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血吸虫病诊断实验室建设及诊断能力现状,为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卫生(血防)政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40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所在的县级血防专业机构实验室,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实验室人员、用房面积、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及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等信息;抽取各监测点10%的居民查病血清样本和改良加藤片样本进行复检,评估县级血防机构检验人员的检测水平。 结果 监测点所在各县级血防专业机构实验室人员平均年龄为(40.93±9.56)岁,其中>35岁占69.39%;86.22%的人员学历在本科以下(不含本科);除4人职称不明外,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56.63%、39.29%和2.04%。各地实验室面积差别较大,以独立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所/站实验室面积最小、仅为(52.81±40.08) m2,且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较低。各实验室血清样本和改良加藤片样本复检符合率分别为95.89%和99.53%,kappa值均>0.90。现场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达9种,病原学检测以改良加藤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为主。结论 基层血防机构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基础建设落后,诊断试剂/方法使用现状混乱。各地应加强实验室诊断能力建设,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日本血吸虫病间接血凝试验诊断试剂盒临床诊断效能
    陈年高, 林丹丹, 谢曙英, 汪奇志, 唐丽, 刘跃民, 曾小军, 刘红云, 黄美娇, 陈红根
    2011, 23(4):  377-380. 
    摘要 ( )   PDF (1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病间接血凝试验(IHA)诊断试剂盒对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效能。 方法 分别在江西省、安徽省和湖北省3个疫区现场进行血吸虫病调查,并采集371份病原学确诊的血吸虫病人血清 (毛蚴孵化法或/和Kato-Katz法阳性,阳性金标准),761份无血吸虫感染史、无疫水接触史且病原学检测阴性者血清 (阴性金标准)。采用日本血吸虫病IHA诊断试剂盒对上述血清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并计算阳性符合率(灵敏度)、阴性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诊断效能指标。结果 日本血吸虫病IHA诊断试剂盒与阳性金标准的符合率为95.1%(95%可信区间:92.9%~97.3%), 阴性金标准的符合率为97.8%(95%可信区间:96.8%~98.8%),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 和97.6%。试剂盒对不同感染度的阳性金标准血清(1~、41~、100~)检出的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IHA敏感度和特异度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IHA诊断试剂盒对血吸虫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可用于对血吸虫病的辅助诊断,适合应用于疫区大规模人群的血吸虫病现场筛查。

    防治经验
    四川省德阳市晚期血吸虫病现状
    马瑜, 孙少斌, 蒋健
    2011, 23(4):  380. 
    摘要 ( )   PDF (17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德阳市查出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人385例,患病率为0.02%,其中新发现病例14例, 62例获得医疗救助,提示仍需加大晚血防控力度。

    论著
    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成因及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何亮才, 王加松, 荣先兵, 贺正文, 廖昌军, 黄文军, 万东方, 袁梅枝, 彭孝武, 赵耀升
    2011, 23(4):  381-385. 
    摘要 ( )   PDF (1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荆州市湖沼地区无牛村和有牛村血吸虫病传染源与感染性钉螺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无牛村和有牛村有螺环境,对螺情、人畜病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鼠)感染情况、野粪污染情况等开展调查;对无牛村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采用秩相关分析对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无牛村4处环境未发现阳性野粪,哨鼠疫水测定未发现感染性;有牛村12处感染性螺点累计收集野粪37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2~0.29份/100 m2,阳性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份/100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1~0.04只/0.1 m2,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的分布地点一致,其密度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23 5,P>0.05)。公安县和监利县垸内有牛村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87%和1.37%,公安县垸外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3%,未发现病牛。野鼠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耕牛和病人是当地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野鼠成为主要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小;有牛村耕牛仍为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抑螺防病林的抑螺效果及生态经济效益
    刘广福, 李昆, 张春华
    2011, 23(4):  386-389. 
    摘要 ( )   PDF (10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抑螺防病林的抑螺效果及生态经济效益。方法 在云南省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兴林抑螺综合试验示范区”三营自然村,选择实施抑螺防病林工程区内的稻田、秧田、灌溉沟和菜园沟等4类环境样地,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勘查、走访农户等方法,调查2006-2010年的钉螺孳生情况、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状况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抑螺防病林工程后,2010年稻田、秧田、灌溉沟和菜园沟钉螺面积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70.5%、91.0%、49.7%、58.8%,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81.6%、97.2%、84.4%、87.9%,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79.0%、97.8%、86.0%、93.6%。农户经济收入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结论 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抑螺防病林工程不仅具有明显的抑螺效果,而且还能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江苏省血防重点地区农村改厕绩效评估
    金小林, 徐祥珍, 陈晓进, 曹汉钧, 沈明学, 江文才, 蒋岗
    2011, 23(4):  390-394. 
    摘要 ( )   PDF (78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江苏省血防重点地区农村改厕工作取得的卫生、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效益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方法 抽样选择3个血防重点县(市、区)中8个已完成改厕工作的村为评估村,3个未完成改厕工作的村为对照村。通过现场走访、入户问卷、查阅资料等方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采集厕所的粪水样本进行实验室卫生学和环境学指标检测,综合进行改厕绩效评估。结果 共调查11个村、220户居民。评估村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拥有率为98.6%、户厕建造质量合格率达98.8%;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和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分别比改厕前下降100%、44.5%和34.2%,相关疾病医药费用下降率为82.8%;实验室检测户厕第三格粪水的粪大肠菌值、化学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及氨氮值(AN),与第一格相比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99%、68.50%、63.17%和52.30%;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居民对改厕满意度较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良好卫生行为明显提高。结论 江苏省血防重点地区农村改厕工作在卫生、环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推动当地血防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氯代水杨胺在云南省山区的灭螺效果
    李炳桂, 李文豹, 董毅, 熊孟韬, 冯锡亮, 母亮先, 田淑惠, 李萍, 熊康, 董兴齐
    2011, 23(4):  395-401. 
    摘要 ( )   PDF (9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新型灭螺药氯代水杨胺在云南省山区的灭螺效果。 方法 采用浸杀法将10%氯代水杨胺可湿性粉剂(LDS)配制成0.1、0.2、0.4、0.6、0.8 mg/L,同时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 2 mg/L和清水对照组,观察两种药物实验室和现场浸杀24、48、72 h的灭螺效果。10% LDS剂量0.2、0.4、0.6、0.8、1.0 g/m2 ,同时设50%WPN 2 g/m2和清水对照组,观察两种药物实验室和现场喷洒及撒粉1、3、7 d的灭螺效果。结果 室内浸杀试验,气温25~26 ℃,水温21~22 ℃,钉螺接触药物72 h后,LDS 0.1、0.2、0.4、0.6、0.8 mg/L、WPN组和清水对照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3.33%、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和6.67%。现场浸杀试验,气温18~28 ℃,水温18~21 ℃,钉螺接触药物72 h后,各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1.11%、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和3.33%。室内喷洒灭螺后7 d,LDS 0.2、0.4、0.6、0.8、1.0 g/m2 组、WPN组和清水对照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0.00%、94.00%、96.00%、99.00%、99.00%、94.00%和6.00%; 现场喷洒灭螺后7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0.00%、82.14%、88.35%、90.83%、96.55%、92.56%和4.55%,现场撒粉灭螺后7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4.77%、88.89%、94.50%、90.38%、92.17%、90.38%和4.55%。结论10%氯代水杨胺可湿性粉剂在山丘型地区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2009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周华云, 王伟明, 曹俊, 朱国鼎, 高琪
    2011, 23(4):  402-405. 
    摘要 ( )   PDF (1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9年江苏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全省网络报告的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9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89例,发病率为0.05/万,较2008下降41.77%。全省13个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徐州、宿迁和淮安3市报告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44.73%。389例疟疾病例中,本地感染间日疟192例,占全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总数的73.44%,主要分布于疟疾发病率较高的徐州、宿迁、淮安3市;省外输入性间日疟病例96例,主要分布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苏南地区;国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101例,较2008年上升71.19%,主要分布于出国务工人员较集中的苏中和苏北地区。结论 江苏省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但淮河以北局部地区疟疾疫情仍不稳定,输入性恶性疟日趋增多。应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重点地区疟疾防治,特别要加强对全省劳务输出等归国人员的监测和管理。

    日本血吸虫Toll样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王晓娜, 徐斌, 冯正, 王小宁, 胡薇
    2011, 23(4):  406-411. 
    摘要 ( )   PDF (14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Toll样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基因,并研究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各虫期的转录表达情况。 方法 从日本血吸虫(Sj)cDNA 文库中挑出Toll样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 异丙基-β-D 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制备日本血吸虫各虫期阶段总RNA和重组SjTollip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的免疫兔血清,利用RT-PCR 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SjTolli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各期转录表达的差异及重组SjTollip蛋白的免疫原性。 结果 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SjTollip/pET28a,诱导获得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不可溶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24 000,与预测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相符。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SjTollip可被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兔血清识别。虫期转录特异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尾蚴和雄虫中转录水平较低,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在虫卵、尾蚴、童虫、雄虫、雌虫各发育阶段都检测到该蛋白,但童虫和雌虫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结论 SjTolli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各发育阶段转录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SjTollip基因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抗原和药物及诊断靶点。

    病例报道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自退后吡喹酮治疗致体温再升高19例
    张世新, 张同延
    2011, 23(4):  411. 
    摘要 ( )   PDF (19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发热后体温自动降至正常,予以吡喹酮治疗后体温再度升高,按急性血吸虫病治疗后痊愈。

    论著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表达及特性分析
    宋丽君, 余传信, 谢曙英, 殷旭仁, 钱春艳, 王玠, 张伟, 柯雪丹
    2011, 23(4):  412-418. 
    摘要 ( )   PDF (1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TGR)硒蛋白。方法 采用PCR法,在SjTGR基因开放阅读框的末端融合大肠杆菌硒蛋白转译的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以构建一个嵌合基因,将此嵌合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41a中形成重组表达质粒SjTGR-pET41a。将重组表达质粒SjTGR-pET41a 和质粒pSU ABC共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jTGR蛋白。用阿糖胞苷-2, 5-二磷酸琼脂糖凝胶通过亲和层析从表达产物中纯化重组的SjTGR蛋白。以重组的SjTGR免疫小鼠制备TGR的多克隆血清,免疫印迹实验分析日本血吸虫体内是否存在天然的TGR。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重组SjTGR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谷氧还蛋白的酶活性。结果 含有大肠杆菌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的SjTGR嵌合基因构建成功。含SjTGR基因的重组质粒SjTGR-pET41a的转化子细菌在静止生长期,经IPTG诱导,24 ℃培养24 h可表达出可溶性SjTGR蛋白,质粒pSU ABC表达产物可促进硒代半胱氨酸整合,增加硒蛋白的产量。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纯化重组SjTGR多克隆抗体可以识别血吸虫成虫体内天然的TGR。生化分析结果显示,SjTGR是一种具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谷氧还蛋白活性的多功能酶。结论 具有生物活性的SjTGR已被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与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防治经验
    江陵县血吸虫感染者行为学调查
    张华明, 刘雄, 刘军, 李石柱, 唐丽, 彭孝武, 王加松
    2011, 23(4):  418. 
    摘要 ( )   PDF (18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底对湖北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江陵县筛查发现的所有粪检阳性的血吸虫感染者开展行为学调查,发现感染者接触疫水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占92.5%),多数感染者(77.1%)主要在本村内活动,且该县居民再感染、重复感染严重。

    论著
    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BALB/c小鼠早期免疫应答动态变化研究
    周霞, 邱玉华, 龚唯, 刘晨晨, 张静, 骆伟, 诸葛洪祥
    2011, 23(4):  419-423. 
    摘要 ( )   PDF (1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与正常感染小鼠早期免疫活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差异。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比较辐照致弱尾蚴免疫小鼠与正常感染小鼠早期脾组织和/或肺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CD11c、T细胞表面分子CD25表达差异及脾细胞和外周血中CD3+CD25+/CD3+T细胞比例,分析T细胞免疫活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在感染后7 d,脾细胞中的CD3+CD25+/CD3+T细胞比例致弱尾蚴免疫组为(19.52±3.65)%,明显低于正常感染组的(22.12±3.24)%;而在第14、21天,致弱尾蚴免疫组这一比例分别为(28.73±3.94)%和(26.43±0.4)%,均高于正常感染组的(13.68±3.64)%和(14.42±2.24)%。在攻击感染后7、14、21 d,致弱尾蚴免疫组与正常感染组小鼠在肺组织中的CD11c+ DC表达率分别为(1.05±0.16)%和(0.96±0.15)%、(1.34±0.15)%和(1.09±0.17)%、(1.49±0.14)%和(0.97±0.16)%,脾组织中CD11c+ DC表达率分别为(2.05±0.26)%和(1.95±0.18)%、(2.24±0.25)%和(2.17±0.25)%、(2.18±0.26)%和(2.06±0.18)%。在攻击感染后7、14、21 d,致弱尾蚴免疫组与正常感染组小鼠在肺组织中CD25+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24±0.13)%和(1.17±0.16)%、(1.48±0.11)%和(1.25±0.13)%、(1.55±0.14)%和(0.97±0.12)%,脾组织中CD25+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25±0.22)%和(2.93±0.20)%、(4.57±0.23)%和(3.69±0.24)%、(4.28±0.24)%和(3.86±0.26)%,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免疫小鼠较正常感染小鼠在攻击感染后第7、14、21天能在肺组织募集更多的CD1lc+ DC并激活更多的CD25+T细胞。结论 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在攻击感染后14、21 d,小鼠体内T细胞激活程度和肺部DC活化程度均高于正常感染组,提示致弱尾蚴在肺部可募集更多抗原递呈细胞并使之活化。

    日本血吸虫雄虫抽提物对卵黄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钟沁萍, 李俊琳, 明珍平, 蒋明森, 董惠芬
    2011, 23(4):  424-427. 
    摘要 ( )   PDF (10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雄虫抽提物对卵黄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灌注法获取28 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虫体,无菌处理后分离雌雄虫体。取雌虫卵黄腺段虫体冷消化法制备细胞悬液,将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以常规培养基培养,实验组以常规培养基含100 μg/ml雄虫抽提物培养。培养第7天,取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制备标本并观察。结果 实验组成熟卵黄细胞出现机率较对照组高,核和胞质染色均匀;卵黄滴内的卵黄球之间界限清晰,数目可数;线粒体数目较少,电子密度较低。未成熟卵黄细胞胞质中粗面内质网较丰富。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中卵黄细胞的核和胞质电子密度降低,脂滴数目增多,空泡化程度严重,未见线粒体;成熟卵黄细胞中卵黄滴内的卵黄球之间已发生融合,有卵黄球从中释放出来,成为裸露体;未成熟卵黄细胞中卵黄球与外面包绕的膜之间空隙增大,粗面内质网扩大和囊泡变,核糖体脱颗粒。结论 日本血吸虫雄虫抽提物对雌虫卵黄细胞在体外的发育与存活具有促进作用。

    肺孢子菌肺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NF-&alpha|IL-6的变化
    卢致民, 王燕, 张秀昌, 唐红炜
    2011, 23(4):  428-430. 
    摘要 ( )   PDF (1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肺孢子菌肺炎(PCP)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吞噬功能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AM培养上清TNF-α、IL-6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连续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建立免疫抑制PCP模型,检测大鼠AM吞噬功能及BALF、AM培养上清TNF-α、IL-6水平,同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PCP模型组大鼠AM吞噬鸡红细胞百分率为(20.61±2.04)%,吞噬指数为0.25±0.2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5±3.1)%和0.31±0.16(P均<0.05)。?BALF中TNF-α为(16.84±0.86) pg/ml,IL-6为(1.05±0.19) 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48±0.84) pg/ml和(0.86±0.11)pg/ml(P均<0.05);AM培养上清中TNF-α、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使用糖皮质激素造成大鼠免疫抑制诱发PCP后,大鼠AM吞噬功能降低,BALF中TNF-α、IL-6升高。

    短篇论著
    高原缓丘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钉螺分布与人工林抑螺效果
    唐国勇, 李昆, 张春华
    2011, 23(4):  431-434. 
    摘要 ( )   PDF (10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高原缓丘区兴林抑螺提供造林模式。方法 在已营建抑螺防病林(示范区)和未营建抑螺防病林(对照区)样地上按原利用方式调查钉螺,分析抑螺防病林营造对钉螺的影响。结果 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26.81%和0.94只/0.1 m2,8类土地利用方式环境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9,12.71,P均<0.01),渍水低地、水田和水旱轮作地钉螺数量较大,旱作农地和林地钉螺数量较少。与造林前相比,抑螺防病林营造5年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降低幅度在62.70%~89.98%和74.03%~94.00%。与对照区相比,示范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下降了52.04%~87.36%和52.20%~95.45%。结论 高原缓丘区抑螺防病林的营建可有效控制钉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运河宝应段和高邮段钉螺监测
    李伟, 高金彬, 郑波, 黄轶昕, 杭德荣, 张键锋, 鲁加香, 贺泳, 万众, 黄亚民, 高扬, 左引萍
    2011, 23(4):  435-437. 
    摘要 ( )   PDF (10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运河宝应、高邮段钉螺分布和扩散动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了解里运河宝应和高邮段钉螺历史分布情况,用常规调查法及水体打捞、诱螺法监测河岸、水体钉螺分布。结果 里运河最早于1955年在高邮段发现钉螺,里运河钉螺分布最北端位于运河西堤东坡宝应地龙渡口。2001—2010年对里运河高邮段动态监测表明,现有钉螺呈低密度、小面积波动,分布范围在119°24'36"~119°25'34"、32º48'30"~32º54'05"。2006—2010年里运河宝应、高邮段打捞漂浮物和诱螺监测均未发现钉螺。 结论 迄今为止尚未有证据表明里运河钉螺发生北移扩散,但长期开展南水北调东线钉螺和血吸虫病监测十分必要。

    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苏正明, 何汇, 涂祖武, 范宏萍, 毛官祥, 曹慕民, 高华
    2011, 23(4):  438-440. 
    摘要 ( )   PDF (26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 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01%,耕牛感染率为1.14%, 活螺平均密度为0.50 只/0.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 4 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 与2009年相比,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且容易反复,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184例疑似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例回顾性调查
    易平, 袁里平, 王璋华, 何永康, 荆群山, 周杰, 王洪波, 李胜明, Franziska Bieri
    2011, 23(4):  441-442. 
    摘要 ( )   PDF (10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出国务工人员感染埃及血吸虫病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个别访谈法,对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专科医院收治的疑似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人感染和治疗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收治的184例疑似输入埃及血吸虫病患者的劳务输出务工地主要为安哥拉(111例、占60.3%)、莫桑比克(57例、占31.0%)等在非洲国家。其中13例患者作病原学检查,分别在尿液、直肠活组织和膀胱镜检等发现埃及血吸虫卵6例。患者均经IHA和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96.7%。患者中有112例(60.9%)出现不同程度的泌尿道症状,乏力者52例(28.3%),但有72例(39.1%)无任何自觉症状。结论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完善埃及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等输入性疾病的防控机制,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身体健康。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金宝航道区域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孙道宽, 李倩, 王启龙
    2011, 23(4):  443-445. 
    摘要 ( )   PDF (18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金宝航道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每年对金宝航道及其一级支流、周边滩地进行钉螺调查,选择金宝航道退水闸段为监测点,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对沿线居民、渔船民进行血吸虫病监测,同时对渔船携螺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364.20 hm2,打捞漂浮物2 785㎏,投放稻草帘400块,结果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查病7 951人,阳性率0.92%。其中居民阳性率0.79%,渔船民阳性率1.5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1)。粪检65人,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检测渔船54只,渔具93条,未发现渔船船体吸附钉螺和渔具携带钉螺。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金宝航道沿线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播,但存在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的风险,有必要开展长期监测。

    钉螺对不同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
    田月, 汪天平, 汪奇志, 吕大兵, 尹晓梅, 周莉, 王珍丽, 汪峰峰, 王玥, 章乐生
    2011, 23(4):  446-448. 
    摘要 ( )   PDF (9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钉螺对不同终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差异。方法 收集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的虫卵,孵出毛蚴,以毛蚴和钉螺5:1的比例感染同一地钉螺。同时设立对照组,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死亡率。结果 实验组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钉螺,获得的阳性率分别为1.42%、8.67% 和19.87%,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5%、13.5%和24.5 %;对照组钉螺阳性率分别为2.63%、2.02%和11.66%,死亡率分别为24.0%、49.5%和18.5%。结论 不同宿主源日本血吸虫毛蚴对钉螺易感性存在差异。

    垂序商陆叶灭螺活性及其毒性的初步研究
    房伟伟, 陈钧, 韩邦兴, 李晨光, 杨学娟, 张春晓, 姚虎
    2011, 23(4):  449-452. 
    摘要 ( )   PDF (10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垂序商陆叶杀灭钉螺效果、对钉螺糖原的影响及其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方法 用系统分离法分离垂序商陆叶的各极性部位,采用WHO推荐的“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法”中的浸泡法进行浸杀灭螺试验,筛选垂序商陆叶的灭螺活性部位;用蒽酮比色法测定灭螺活性部位对钉螺糖原的影响;测定垂序商陆叶极性部位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 垂序商陆叶灭螺活性部位集中在乙酸乙酯极性部位,对钉螺48 h LC50 和LC90值分别为6.0 mg/100 ml和26.1 mg/100 ml;垂序商陆叶乙酸乙酯极性部位可使糖原含量降低20%;在近LC50浓度(48 h)的垂序商陆叶乙酸乙酯极性部位作用下,斑马鱼可存活12 h。结论 垂序商陆叶乙酸乙酯极性部位有较好的灭螺效果,但对斑马鱼有较强的急性毒性。

    防治经验
    三峡库区中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唐小清, 曾缓, 汪洋, 王宏, 唐文革, 罗飞, 张丽伟
    2011, 23(4):  452. 
    摘要 ( )   PDF (17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峡库区实施中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后,学生10项血防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合格率从实施前的6.3%提高到75.6%,但血防知识知晓率仍未达到95%,需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

    短篇论著
    2005-2009年江苏省传疟媒介调查
    王伟明, 周华云, 曹俊, 李菊林, 朱国鼎, 顾亚萍, 刘耀宝
    2011, 23(4):  453-456. 
    摘要 ( )   PDF (1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类、密度和季节变化,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09年,选择江苏省5个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室内)搜捕法进行种群和季节变化调查。利用圆形分布法对5年逐月疟疾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江苏省5个疟疾媒介监测点仅捕获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月上半月。疟疾发病高峰日出现于8月16日,疟疾病例分布与媒介的季节消长情况相吻合。结论 疟疾防治中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警惕因中华按蚊密度升高而致疟疾疫情回升。

    防治管理
    江都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查螺模式的探索
    朱锡广, 朱霞章, 汤洪萍, 佘广松
    2011, 23(4):  457-459.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内陆地区查螺模式进行探索,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查螺效率与质量。方法 建立查螺环境数据库,以镇为单位组建专业队伍,采用普查与轮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查螺。结果 查螺模式改进后,查螺队伍数、人员数和用工量,以及村级负担的费用等有了明显下降,而查螺质量未受影响。结论 对查螺方式进行探索和改进,可提高查螺效率和质量,减轻农民负担,但需精心组织,加强管理,规范操作。

    防治经验
    高沙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
    杨昌林, 曹国祥, 蒋怀育
    2011, 23(4):  459. 
    摘要 ( )   PDF (18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沙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结果显示,未发生本地疫情,但流行因素依旧存在。应继续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和查灭螺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适宜的科学监测措施。

    综述
    双氢青蒿素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
    李洪军, 汪伟, 梁幼生
    2011, 23(4):  460-464. 
    摘要 ( )   PDF (10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氢青蒿素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在体内的有效活性代谢产物,为广谱抗寄生虫药物。本文系统综述其抗疟疾、血吸虫、肺孢子虫、弓形虫、阴道毛滴虫、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作用。

    弓形虫病的分子诊断
    申丽洁, 李伟, 和艳红
    2011, 23(4):  465-467. 
    摘要 ( )   PDF (35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弓形虫病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较快,本文介绍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常用的弓形虫基因序列,及其常规PCR、巢式PCR、实时定量PCR、免疫PCR、原位PCR、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弓形虫病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

    防治经验
    2005—2010年新建县曹会村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胡位陈, 张智姝, 向军, 徐福海, 吴伟, 章萍, 周菱, 涂勣, 向景雍
    2011, 23(4):  468-469. 
    摘要 ( )   PDF (1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2010年新建县曹会村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显示,监测区居民和家畜感染率已分别降至3%和5%以下,但疫情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需因地制宜地采取传染源控制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