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何君逸, 党辉, 李银龙,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29-.  
    摘要1691)      PDF(pc) (1069KB)(1723)    收藏
    本文通报了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57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25.06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39个(75.17%)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0个(22.17%)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个(2.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1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037例。2021年,全国共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405 056人,阳性72 937人;开展粪检查病220 629人,阳性3人。全国共有19 2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026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42%,新查出12个有螺村;累计查螺686 574.46 hm2,查出有螺面积191 159.9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063.08 hm2,复现钉螺面积5 113.87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25 878头,累计血检查病115 437头,阳性231头;开展粪检查病128 719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927例,扩大化疗729 11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56 91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7 372.74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40.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244.25 hm2。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但达标进程减缓、钉螺面积略有反弹;需加强钉螺扩散与控制研究,强化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声影像在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
    周泊阳, 石一磊, 郭乐杭, 牟立超, 朱晓香, 赵崇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58-.  
    摘要675)      PDF(pc) (1084KB)(1174)    收藏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超声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超声评估存在主观性强且提供信息有限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因能弥补传统超声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于肝病超声领域,其在肝脏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超声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17-224,250.  
    摘要1084)      PDF(pc) (939KB)(1151)    收藏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喆, 刘璐,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99-.  
    摘要278)      PDF(pc) (1050KB)(1010)    收藏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GTWR模型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该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 Joinpoint回归分析 
    高风华, 丁宋军, 张世清, 汪天平, 何家昶, 许晓娟, 代波, 刘婷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69-.  
    摘要301)      PDF(pc) (1286KB)(881)    收藏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该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疫情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average percent change, AAPC)评价人、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年均下降14.8%[(AAPC = -14.8%,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8.9%,-10.5%),P < 0.01)]。2004—2015年,安徽省牛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 [AAPC = -31.3%,95% CI:(-35.1%,-27.2%),P < 0.01)], 2016—2020年连续5年感染率为0。2004—2020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年均下降0.7% [AAPC = -0.7%,95% CI:(-1.2%,0.3%),P < 0.05)],活螺密度年均下降9.2% [AAPC = -9.2%,95% CI:(-18.3%,1.0%),P = 0.08];2004—2012年感染性钉螺密度持续下降 [AAPC = -35.6%,95% CI:(-49.2%, -18.3%),P < 0.01], 2013—2020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牛感染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 = 0.959、0.823、0.902, P均< 0.01)。 结论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牛、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且三者间显著相关;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钉螺分布范围仍较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仍需加强精准防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立足云南省情开展《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王丽明, 王卫群, 王红, 淳于纬训, 李娟, 向征, 李翠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537-.  
    摘要274)      PDF(pc) (985KB)(743)    收藏
    为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医学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围绕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云南省情,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对云南省寄生虫病流行概况、我国及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的显著成效、寄生虫病误诊病例、寄生虫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中医药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出色表现和云南省中医药的贡献等进行剖析,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
    许静, 曹淳力,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59-.  
    摘要538)      PDF(pc) (1317KB)(565)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在国家血吸虫病防治专项规划和标准的导向下,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成绩斐然。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及疫情形势,分析实现2030年消除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今后工作重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人工智能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李子昂, 焦一平, 徐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53-.  
    摘要503)      PDF(pc) (1052KB)(543)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筛查、心电图、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等临床医学领域,并有望实现血吸虫病精准防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异位血吸虫病临床评估,晚期血吸虫病预后预测,钉螺、虫卵、毛蚴自动检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和药物发现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前景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CRISPR/Cas系统在病原体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李梦茹, 秦志强, 殷堃,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98-.  
    摘要308)      PDF(pc) (1332KB)(525)    收藏
    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对于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温扩增等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近年来,基于规则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的核酸检测方法显示出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与便携性等优点。本文对CRISPR/Cas系统类型、原理及其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25-330,348.  
    摘要258)      PDF(pc) (973KB)(450)    收藏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河南省带绦虫病与囊尾蚴病流行趋势及防治历程
    蒋甜甜, 纪鹏慧, 贺志权, 张雅兰, 邓艳, 陈曦, 洪洋, 赵东阳, 张红卫, 蔺西萌, 陈伟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547-.  
    摘要416)      PDF(pc) (1050KB)(446)    收藏
    河南省原是绦虫病、囊尾蚴病高发省份之一,主要流行绦虫种类为猪带绦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积极有效防治,河南省人群带绦虫、囊尾蚴感染率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推动了全国“驱绦灭囊”工作。“驱绦灭囊”和分类指导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全省范围内取得较好防治效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带绦虫病、囊尾蚴病防控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回顾河南省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历程,并对目前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损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姜婷婷, 胡媛, 曹建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92-.  
    摘要267)      PDF(pc) (958KB)(444)    收藏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s)位于肝血窦表面,是肝脏与血液接触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肝脏中含量最多的非实质细胞。在生理情况下,LSECs通过参与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清除而诱导肝脏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肝脏稳态;在病理情况下,LSECs通过抗原递呈促进肝脏炎症反应。LSECs在维持肝再生和肝纤维化平衡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LSECs功能、LSECs在肝损伤中的变化、调节LSECs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LSECs与肝内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四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明确LSECs的功能及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杜志成, 张志杰, 姜庆五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65-.  
    摘要396)      PDF(pc) (1013KB)(382)    收藏
    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归纳和分析医疗大数据,能够精准挖掘和探寻其中隐含的信息,为医学研究、临床实践等提供巨大推动作用。当前,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数据库、编程语言等,已被应用于医学影像、疾病风险预测、疾病控制、健康管理、跟踪随访、药物和疗法研发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对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
    施亮,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45-.  
    摘要460)      PDF(pc) (2219KB)(374)    收藏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热带传染病领域应用的先进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缓解疾病诊疗负担、降低疾病漏诊和误诊率、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医药和疫苗研发效率等均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疾病诊疗、监测预警、疫苗与药物挖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根据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面临着诊断单一和不准确、开放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佳、智能系统服务能力有限、大数据管理困难、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多种热带传染病多模态智能诊断、重视开放环境下媒介生物和风险人群智能监测预警、加快智能防控系统研发、强化伦理安全、大数据管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等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迈向血吸虫病消除阶段的钉螺控制策略
    元艺, 曹淳力, 黄希宝, 赵琴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37-.  
    摘要514)      PDF(pc) (997KB)(372)    收藏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防治进程推进,我国血吸虫病呈低水平流行状态,但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严峻。在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环境保护等要求下,在钉螺控制中引入精准识别、精准干预和精准评价,巩固现有防治成效,将有助于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棘球绦虫诱导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张仁杰, 庞华胜, 李景中, 罗钊辉, 艾琳,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莫筱瑾, 陈木新, 陈家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46-.  
    摘要226)      PDF(pc) (1023KB)(353)    收藏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导致以肝脏为主的多种重要器官纤维化,而肝纤维化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早期肝纤维化可逆,研究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机制对于早期肝纤维化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等方面。本文就棘球绦虫感染人体或小鼠后宿主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参与调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赵永俏, 夏骜, 张梅花, 李菊林, 朱国鼎, 唐建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75-.  
    摘要507)      PDF(pc) (1932KB)(349)    收藏
    目的 了解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及幼虫生存水体中菌群多样性及其构成。方法 收集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不同发育阶段伊蚊,通过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群16S 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3和V4区进行测序。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结构进行差异分析,采用菌群构成柱状图和Venn图表示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组成结构和相对丰度。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各个发育阶段共检测到16个门、30个纲、72个目、129个科和224个属细菌。多样性指数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期菌群多样性最高(Chao指数为125.20 ± 30.48、Shannon指数为2.04 ± 0.39),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Chao指数为 118.52 ± 15.07、Shannon指数为2.15 ± 0.30)相似(t = 0.35、-0.41,P均> 0.05);雌性成蚊体内菌群丰度和均匀度(Chao指数为 42.50 ± 3.54、Shannon指数为1.25 ± 1.67)均高于雄蚊(Chao指数为18.50 ± 2.13,Shannon指数为0.50 ± 0.05)(t = 8.23、6.00,P均< 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为白纹伊蚊各个发育阶段所共有,其中蛹期以变形菌门居多,占90.36%;成蚊期以拟杆菌门居多,其在雌蚊和雄蚊体内菌群中分别占46.01%和86.11%;放线菌门是幼虫期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32.10%。在属水平上,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共同优势菌属为伊丽莎白菌属和拉恩氏菌属;其中拉恩氏菌属细菌是蛹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占87.56%;伊丽莎白菌属细菌是成蚊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雌蚊和雄蚊体内分别占46.01%和86.11%;幼虫中微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为12.11%。在种水平上,代尔夫特菌属、伊丽莎白菌属、罗姆布茨菌、沙雷氏菌属、拉恩菌属、肠球菌属、微杆菌属等7种菌属细菌为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所共有。在白纹伊蚊幼虫期及其生存水体中的共有菌属中,土壤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分别占17.54%和13.93%。结论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构成存在差异,但在门水平上保持了相似的菌群多样性,幼虫期体内菌群多样性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相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70年来我国虫媒病毒发现 分布与应对
    夏菡, 袁志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27-436,450.  
    摘要239)      PDF(pc) (1541KB)(342)    收藏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由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既能感染节肢动物、也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全球已发现虫媒病毒600余种,其中高致病性病毒达65种,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虫媒病毒传播流行风险正在增加。本文总结了70年来我国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和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新虫媒病毒的发现和分布,并且对未来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虫媒病毒和虫媒传染病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章钰莹, 曹园园,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25-235,243.  
    摘要281)      PDF(pc) (1362KB)(336)    收藏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 24 h和> 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 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 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 5.923)]、潜伏期长[OR = 1.010,95% 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 = 12.550,95% CI:(1.158, 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诊单位级别、年龄、来源国、疟疾感染史和同行人员。通过比较各模型AUC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性能较优(Z = 2.700 ~ 4.641,P均< 0.01),且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209,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灵敏度(71.00%)和约登指数(43.92%)均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63.00%和36.61%);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特异度(73.6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72.92%)。结论 国外居留时间长、有疟疾感染史、潜伏期长、高年龄组和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较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为输入性疟疾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研究
    曾婷, 吕山, 田利光, 李石柱, 孙乐平,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7-.  
    摘要318)      PDF(pc) (2109KB)(318)    收藏
    目的 掌握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时间变化趋势,为完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疟疾、肠道线虫感染、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对其DALYs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描述年龄和性别分布。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病种DALY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由大到小依次为:食源性吸虫病(643 836.42人·年)、囊尾蚴病(156 853.03人·年)、血吸虫病(79 764.62人·年)、肠道线虫感染(70 989.73人·年)、棘球蚴病(4 258.61人·年)和疟疾(264.86人·年),男性DALYs(546 441.93人·年)高于女性(409 525.33人·年),青壮年(14~65岁,684 780.84人年)高于儿童(≤ 14岁,35 437.38人·年)和老年(≥ 65岁,235 749.04人·年)。1990—2019年,我国食源性吸虫病DALYs在6种寄生虫病中一直居首位,囊尾蚴病由199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肠道线虫感染则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9年的第4位。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疟疾DALYs下降速度最快(AAPC = -19.6%,P = 0.003),其次是肠道线虫感染(AAPC = -8.2%,P < 0.001)和血吸虫病(AAPC = -3.1%,P < 0.001),食源性吸虫病DALYs下降趋势较缓(AAPC = -1.0%,P < 0.001),棘球蚴病DALYs下降不明显(AAPC = -0.5%,P = 0.264),囊尾蚴病DALYs呈增长趋势(AAPC = 0.7%,P < 0.001)。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肠道线虫感染与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显著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较高,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囊尾蚴病疾病负担有上升趋势。建议我国以棘球蚴病防控为重点,在继续巩固其他重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的同时,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基于流域生态学的钉螺防控新思考
    陈申,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542-.  
    摘要242)      PDF(pc) (1167KB)(317)    收藏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钉螺属水陆两栖软体动物,常分布于河流和湖泊消落带,具有沿水系分布的特征,呈流域性分布。既往研究较少关注流域因素对钉螺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的影响。流域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有助于揭示钉螺分布内在联系、识别钉螺分布脆弱区域;同时可结合血吸虫病控制和长江生态保护具体需求,规划钉螺控制与保护优先区域。同时,流域生态学还能从流域嵌块层级性评估已建或拟建水利工程对钉螺控制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巨噬细胞替代激活在钩虫干预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杨友桂, 戴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38-.  
    摘要271)      PDF(pc) (1061KB)(314)    收藏
    巨噬细胞作为一种高度可塑性的固有免疫细胞,可在不同刺激下分化为M1型巨噬细胞和替代活化的M2型巨噬细胞,其中M2型巨噬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组织重构和再生、伤口愈合等过程。既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蠕虫感染率与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炎症性疾病发病率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钩虫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蠕虫,其感染后同样可诱导宿主产生高水平Ⅱ型免疫反应,巨噬细胞呈现替代激活,可有效干预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巨噬细胞替代激活的角度对钩虫干预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重组日本血吸虫虫卵核糖核酸酶SjCP1412体外抑制肝星状细胞LX-2活化作用的研究
    李其凤, 宋丽君, 杨莹莹, 董盼盼, 梅丛进, 李溢鑫, 张键锋, 熊春蓉, 余传信,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66-.  
    摘要261)      PDF(pc) (2624KB)(302)    收藏
    目的 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虫卵核糖核酸酶SjCP1412(rSjCP141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活化的作用,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采用原核表达方式表达rSjCP1412蛋白,并通过Ni-NTA亲和层析法及尿素梯度复性透析制备高纯度可溶性rSjCP1412蛋白。使用12.5、25.0、50.0 µg rSjCP1412蛋白分别于37 ℃酶解酵母RNA 2、3、4 h,酶解产物采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观察rSjCP1412蛋白RNA酶活性。采用CCK-8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凋亡,采用DAPI染色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周期中G0/G1、S、G2/M期细胞百分比,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 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经rSjCP1412蛋白刺激LX-2细胞48 h后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7蛋白表达水平,以明确LX-2细胞活化。以上实验均设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阳性对照和正常组(不含rSjCP1412蛋白的PBS)。采用rSjCP1412蛋白单独刺激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共同刺激LX-2细胞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rSjCP1412作用于LX-2细胞的信号通路。结果 成功表达并制备了高纯度可溶性的rSjCP1412蛋白,且rSjCP1412蛋白具有RNA酶活性。与正常组相比,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和SEA处理48 h后,LX-2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F = 22.417、20.448,P均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48 h后,LX-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F = 11.350,P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48 h后,可导致LX-2细胞 G0/G1期阻滞(F = 20.710,P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可导致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 11.340、456.600、23.100,P均 < 0.05)。rSjCP1412与SEA均可导致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活化水平下降(F = 1 302.000、49.750、52.420,P均 < 0.05)。此外,rSjCP1412蛋白抑制TGF-β1激活的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F = 66.290、31.300、27.010,P均 < 0.05 )。结论 SjCP1412在体外能诱导肝星状细胞LX-2凋亡,对LX-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活化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Smad4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以边际效益视角审视中国消除血吸虫病的优化路径
    李琴, 杨国静, 郑金鑫, 许静,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1-.  
    摘要327)      PDF(pc) (1172KB)(283)    收藏
    经过7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消除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强化血吸虫病监测响应、持续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干预措施亟待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边际效益基本原理讨论不同阶段干预措施评价需求与优化策略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边际效益原理优化防控方案,使血吸虫病防治成本发挥出最大边际效益,为我国最终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最优战略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2019—2020年哈密市蚊虫种类分布及携带病毒调查
    郜振国, 王东, 马合木提, 曹志馨, 刘艳, 丽娜·吐尔逊巴依, 黄蕊芳, 马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92-.  
    摘要483)      PDF(pc) (1057KB)(279)    收藏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蚊虫种类及病毒携带情况,并鉴定该市尖音库蚊所属亚种。方法 分别于2019、2020年7月中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采用诱蚊灯法捕捉蚊虫,鉴定所捕获蚊虫种属及尖音库蚊种属。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捕获蚊虫携带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及西尼罗病毒情况。结果 在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共捕获蚊虫1 496只,分属于3属3种。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所捕获蚊虫总数的65.91%(986只);其次为里海伊蚊,占30.55%(457只);阿拉斯加脉毛蚊最少,仅占3.54%(53只)。所捕获尖音库蚊经雄蚊尾器鉴定为尖音库蚊指名亚种。经逆转录PCR法检测,所捕获蚊虫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及西尼罗病毒均为阴性。结论 2019—2020年哈密市存在尖音库蚊、里海伊蚊、阿拉斯加脉毛蚊3种蚊虫,以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所捕获尖音库蚊均为指名亚种,未发现蚊类携带相关虫媒病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剖析新版WHO指南内容与特点 加速推进中国消除血吸虫病步伐
    郭照宇, 冯家鑫, 张利娟, 周艺彪, 周杰, 杨坤, 刘阳, 林丹丹, 刘建兵, 董毅, 汪天平, 闻礼永, 季旻君, 吴忠道, 姜庆五, 梁松, 郭家钢, 曹淳力, 许静,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17-.  
    摘要726)      PDF(pc) (6857KB)(276)    收藏
    2022年2月,WHO基于循证医学框架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以下简称WHO新指南),以指导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控制和消除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促进阻断血吸虫病传播。WHO新指南以全健康理念为基础,提出了6项核心建议。本文旨在分析WHO新指南中的关键内容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适用性,阐释其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后续发展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实施层面上已基本体现全健康理念及其组成部分。基于WHO新指南,针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系统性框架建设,推动跨部门共识的形成,建立高级别领导小组;优化现阶段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中的人畜治疗措施;开发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检测工具和消除验证框架;通过整合其他寄生虫病防治项目,进一步推动血吸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学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
    曾婷,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99-306.  
    摘要214)      PDF(pc) (1232KB)(274)    收藏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是目前最综合、最系统、最大规模的世界性观察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一致性指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伤残进行国家、地区和全球水平的人群健康进行综合测量。本文全面介绍了GBD的发展史、评估流程和方法学研究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从而为GBD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基于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的 上海市小尺度湖北钉螺扩散趋势预测研究
    公衍峰, 罗卓韦, 冯家鑫, 薛靖波, 郭照宇, 靳艳军, 余晴, 夏尚,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41-.  
    摘要385)      PDF(pc) (9736KB)(267)    收藏
    目的 采用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上海市小尺度湖北钉螺扩散趋势,为钉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6年上海市钉螺调查资料和钉螺分布相关气候、地理、植被、经济社会等数据,构建决策树、随机森林、广义推进模型、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k⁃近邻和C5.0等7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F1值(F1⁃scores)和准确率(accuracy,ACC)等指标评价7种模型预测性能,并选择最优模型对上海市钉螺扩散环境因素和风险区进行预测。结果 成功建立了7种可用于预测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AUC = 0.901,F1 = 0.840,ACC = 0.797)和广义推进模型(AUC = 0.889,F1 = 0.869,ACC = 0.835)预测效果较好。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对上海市钉螺扩散影响较大的气候变量主要包括干燥度(11.87%)、≥ 0 ℃年积温(10.19%)、湿润指数(10.18%)和年均降雨量(9.86%);植被变量主要包括第一季度植被指数(8.30%)和第二季度植被指数(7.69%)。气候变量中,干燥度< 0.87、≥ 0 ℃年积温在5 550 ~ 5 675 ℃、湿润指数> 39%、年均降雨量> 1 180 mm,易发生钉螺扩散;植被因子中,第一季度植被指数> 0.4、第二季度植被指数> 0.6,易发生钉螺扩散。结合水利片区和乡(镇)行政地图,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10个街道(镇),涉及浦南西片区、浦南东片区和太南片区等3个水利片区。结论 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小尺度范围钉螺扩散风险并可评估导致钉螺扩散的环境因素。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松江区西南部地区、金山区西北部地区和青浦区东南部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综合物种分布模型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
    李路, 王强, 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59-.  
    摘要277)      PDF(pc) (1036KB)(263)    收藏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物种间关系与作用为理论基础,可揭示当前及预测未来物种分布,现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传染病空间传播等领域。综合物种分布模型(integr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ISDMs)是在同时使用多种SDMs或融合多个数据源进行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的组合模型,具有综合性、总结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本文在简述SDMs理论和分类的基础上,对ISDMs构建、验证思路及其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在ISDMs实际应用中应关注研究尺度、生态位匹配及大数据利用等问题,并注重多学科方法和知识背景结合,关注生态学内涵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施倩雯, 沈玲娥, 周靖, 张钧, 吴敬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12-.  
    摘要410)      PDF(pc) (1069KB)(260)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巩固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历年苏州市查螺、灭螺、血吸虫病查病等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历年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趋势性[χ2] 检验。结果 苏州市于2018年通过江苏省血吸虫病消除评估考核。2010—2020年累计查螺18 572.73 hm2,共查出有螺面积68.61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7.30 hm2;共解剖钉螺23 14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无论是复现还是新发钉螺环境,均以内陆为主。2010—2020年累计药物灭螺269.34 hm2,其中环境改造灭螺3.48 hm2。2010—2020年共对674 002人·次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检出阳性2 567人·次,血检阳性率0.38%;病原学检查33 835人·次,未检出阳性。2010—2020年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129.48,P < 0.001),其中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除2016年居于高位外,其余几年相对平稳;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54.11,P < 0.001)。2013—2020年分别对本地人群和流动人口开展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278 800、175 202人·次,分别检出阳性1 387、609人·次,阳性率分别为0.50%和0.35%,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高于流动人口([χ2] = 54.76,P < 0.001)。结论 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风险,应继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血吸虫病疫情复燃的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